公司新闻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7月21日,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里,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像往常一样戴着遮阳草帽,和孙子徐旭东一同观察庄稼苗情,检查田间病虫草害发生情况。
他们每天清晨5点就要下地,开展农业栽培和田间管理,或是在傍晚进行灌溉,一直忙到夜里10点多。眼下,他们所在的基地里,新播种的大豆和玉米正茁壮成长,呈现千亩连片的壮观景象。而一旁的300亩核心区,为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创新试验提供场所。这些天,徐淙祥还要抽时间指导农户,与暑期前来实习实践和开展试验的农业类院校大学生交流,忙得“脚不沾地”,却乐在其中。
“我们这里的粮食种植习惯是一周年种两茬作物,一般是冬小麦、夏大豆(或夏玉米)。今年,我们种植小麦品种30个、玉米品种8个、大豆品种10个,还首次尝试种植了100亩芝麻。因此,田间管理工作和相关试验变得更有难度和挑战。”谈起田地里的这些“宝贝”,72岁的徐淙祥如数家珍。
前不久,徐淙祥引进示范种植的400亩小麦优良品种“烟农1212”通过测产验收,取得平均亩产820.5公斤的喜人成绩。一段时间以来,他还积极推广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小麦新型专用肥料产品及减施增效、大豆水肥一体化高效栽培等农业新技术。
徐淙祥是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人,这位高级农艺师和农业打了50多年交道,坚持科技兴农,培育优良品种,改良栽培方法,使许多“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阜阳市连续多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50万亩以上,被誉为“百亿江淮粮仓”。但在徐淙祥出生的年代,种粮技术、观念落后。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做出了让乡亲们不解的选择——放弃当民办教师的机会回村种地。“不能再看着乡亲们吃不饱了,要靠科学种田干出个名堂来!”当时,学习条件简陋,他靠着借来的几本农业科技书籍,摸索出用草木灰混合农作物秸秆进行高温堆肥,以及把烟叶泡水加工成防虫农药的方法,提高了粮食产量。
1983年,积累了10年良种繁育经验的徐淙祥,通过考试成为太和县一名乡农技员,全身心投入科技种田事业中。他常常带着馒头和水壶到田里,趴在地上用放大镜观察农作物生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连叶面上不起眼的小点都不放过。
1991年,徐淙祥担任乡镇农技站站长,承担起中国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相关单位的科研项目,采取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及土壤深耕等技术,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当时,张槐村小麦亩产还不足300公斤时,徐淙祥种下的小麦单产已超过400公斤。但他并不满足,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他从早到晚在田里忙碌,只为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2010年,徐淙祥成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2012年,合作社试验田被列为安徽省农科院试验示范基地。在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的同时,徐淙祥深知“种子是农业芯片”,多年来,他与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外科研院所、育种企业合作,引进“安农98”等性状稳定、抗病抗倒、稳产高产的20多个小麦良种,培育出“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有力促进粮食稳产高产。
就连刮风下雨时,徐淙祥都准时去地里记载风速、雨量,他家的书柜里,摆满了研究资料,有不少记录本已经发黄。基地办公室里,摆放着一摞摞五颜六色的笔记本,里面记录了不同时期农作物生长信息,涉及气候、墒情、苗情、病虫草情等信息,也见证了徐淙祥50多年种粮路上的艰辛足迹。
2018年,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返乡加入合作社,成为合作社最年轻的社员,每天帮助爷爷进行农业试验,探索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也对基层农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如今,徐淙祥常用的放大镜“退休”了。2023年,基地内引进建成智能化监测系统,通过卫星遥感监测终端,配备多架无人机,提升了病虫害预警准确率。在爷爷影响下,29岁的徐旭东立志做一个全能“新农人”,工作之余,他开始补齐农业科学理论短板,琢磨智慧农业知识,他还研读了《安徽麦作学》,这本书凝结了小麦生产研究专家胡承霖毕生心血,囊括小麦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技术。
“‘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是老徐种粮的秘诀,他不断突破品种关、播种关、营养关、防灾关,几乎一年365天都待在田里,将勤劳二字写在了大地上。”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原院长李金才教授是徐淙祥的老朋友,二人曾携手开展种粮科研攻关和技术规程编写。他认为,徐淙祥种粮成就的“丰收”,离不开他对农业的淳朴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
近年来,基地夏玉米高产田块的亩产超1000公斤,夏大豆高产田块的亩产超300公斤。徐淙祥抽出时间总结写下小麦优质高产、节本增收方法等主题的120首谚语、顺口溜并推广,让乡亲们听得懂、学得会。
2022年,为了让更多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徐淙祥牵头成立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构建“大户带小户、技术传万家”的协作网络,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带动更多农户科学种粮、提高收益、共同致富。截至2024年年底,该模式覆盖太和县30万亩耕地,带动2.3万户农民户均年增收超2000元,激励更多种粮人增产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这些年,还有若干农业类院校与基地合作共建农业科技小院,针对粮油作物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现代农业科技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连日来,见到全副武装的大学生在基地试验田进行育种、栽培等工作,徐淙祥就格外欣慰和高兴。
徐淙祥不仅热爱农业、钟情土地,还一直激励、引导年轻一代积极投身“三农”事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曾在不同场合呼吁培养现代农业的后备力量。他说,现代农业的未来蓝图,需要一代代年轻人运用智慧科技,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技术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稳扎稳打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