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在广元苍溪,颗颗饱满的红心猕猴桃香甜爽口;在乐山马边,中国彝茶之乡茶香四溢;在阿坝红原,高原牦牛肉散发着天然醇香……
四川39个欠发达县域的土地间、草原上、森林里、江河湖海中,这些天然的“大食物”和出众的特色资源,既丰富了百姓的餐桌,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密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即日起,四川新闻网聚焦“大食物观”,推出【探寻39县域“大食物”的秘密】特别策划,“探寻”四川39个欠发达县域的田间地头、森林草原、农业园区江河湖海……看当地如何以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为指导,将独特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增收“富矿”,推动区域经济从“短板”向“亮点”迈进,助力“天府粮仓”建设。
从一片田野到一张名片,四川39个欠发达县域正生动践行“大食物观”,让农牧业“土产品”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在水果的甘甜中,邂逅盐源的苹果、苍溪的猕猴桃、米易的芒果;在肉类的醇香里,品味红原的牦牛肉干、马尔康的藏香猪肉、喜德的半细毛羊;在茶叶的清香中,嗅到新龙的雪菊、炉霍的雪域俄色茶、雷波的金银花;在药材的精华里,看见巴塘的党参、甘洛的冬虫夏草、普格的高原艾草……
2024年,四川巴中通江县计划接种100万亿袋银耳,建立起10个段木银耳重点乡镇;普格县的高原艾草种植规模预计达到2万亩,种植户户均增收1.2万元;稻城县预计实现藏香猪出栏1.81万头,总收入约3721.2万元……从一颗种子到满目绿荫,从一粒麦穗到金黄麦田,从“土味”到“品牌”,四川39个欠发达县域,凭借着良好的自然本底和出众的特色资源,推动种养业由传统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交出了一张张“丰收”的“成绩单”。
在四川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周伦理眼里,39个欠发达县域正在以看得见的速度改变:将农业资源这张“丰收”的“成绩单”,转变成乡村振兴中为老百姓增收的“致富牌”,将“好产品”变成“好价钱”。
在第十届四川农业博览会上,“39优品”主题展区首次出现,欠发达县的特色产品集体亮相,吸引了来自全国的采购商和消费者目光。以“农博搭台·39唱戏”为主题的产销对接活动,促成了总金额1000万元的现场签约,将地方农特产带进市场、带进人们的生活。
在39个欠发达县域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供需对接活动中,生产端与消费端实现了精准联结。活动现场发布了覆盖商超、电商平台及39个欠发达县域农产品加工企业的109项供需清单,涵盖产品采购、平台入驻等内容,多家企业成功达成产销对接协议,为欠发达县域的特色农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还有效助力39个欠发达县域产品品牌的打造。
而在这场乡村振兴的接力赛中,四川的高校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电子科技大学通过智慧农业技术赋能甘孜州道孚县,为当地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四川农业大学为甘孜州雅江县提供养殖技术支持,助力草地生态修复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成都中医药大学聚焦甘孜州康定市的中藏药材,推动标准化种植与民族医药产业化开发……
“高校的定点帮扶不仅带来了技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资源整合,让39个欠发达县域拥有了更多机会,为当地发展注入了长效动力。”四川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周伦理表示。
不过,发展与挑战总是并存,随着产业的欣欣向荣,许多县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农特产品的“同质化”问题。在红原、壤塘、若尔盖的广袤草原上,牦牛产业正以相似的模式蓬勃发展;在巴塘、稻城、得荣的高海拔地区,藏香猪也成为各地主打的绿色有机特色产品……这,又该如何破题?
“精准市场定位与品牌建设至关重要。”周伦理建议,例如牦牛产业就可以因地制宜,阿坝州以牦牛乳制品和肉制品加工闻名,可以制作牦牛乳酪、酥油等,部分地区还结合旅游资源开发骑牦牛体验;而甘孜州的牦牛皮制品也很有名,可以用藏毯、皮具等高原特色制品打开市场。
“产业链延伸与提升附加值包括发展肉制品加工、皮革制品、生物科技等下游产业等,这些可以为传统农业发展注入很多新的活力。”周伦理说。
与此同时,39个欠发达县域也迎来了一场“科技风暴”——数字农业技术应用。在巴中市恩阳区的芦笋科技赋能中心,智能温室大棚让农民仅需“一键”操作即可精准调控温度;在苍溪县,当地搭建20个直播间,以电商直播畅通红心猕猴桃销路;在仪陇县,无人机对千亩水稻进行全覆盖病虫害防治,为田间管理注入科技力量。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难以满足未来需求,数字农业技术的引入与应用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在周伦理看来,数字农业通过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推动农业生产管理向精准化、智能化与高效化转型,为39个欠发达县域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从丰富多彩的农特产品中,我们看到了四川39个欠发达县域的产业蓝图,更感受到这些“大食物”产业为乡村振兴带来的蓬勃生机与广阔未来。未来,这片土地的故事将更加精彩。(图片来源于巴中市委宣传部、四川省经信厅、巴中市农业农村局)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