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2020年6月17日,持续暴雨引发山体滑坡,重创阿娘寨村。村集体产业——养鸡场、猪仔繁育场瞬间垮塌,进村道路被毁,生产生活陷入停滞。四年后,2024年4月,肩负组织的重托,我作为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成都局的驻村队员,踏上了这片亟待复苏的土地,我的驻村故事,就此在灾痕未愈的山村中展开。
初来乍到,面对千头万绪,我这个“菜鸟”迅速向经验丰富的前辈们取经。“从入户开始!”成为一致答案。“杨书记您好,我是新来的驻村队员邱俊波,未来两年代表成都督察局开展工作,请多指教!”在村书记带领下,我开启了“敲门行动”。正值春耕,我与村民同下地、共劳作,在田间地头“摆龙门阵”,“拉家常”中摸清了村情:阿娘寨村,海拔2400米,背倚危岩,面朝滑坡体,64户213人,留守的多是老人儿童,劳动力匮乏;基础设施薄弱,自然条件恶劣。几年前那场灾难的阴影犹在,村民对产业发展信心受挫,唯一的希望是两年前种下的万余株“美人脆”苹果苗。走访的脚印,为我勾勒出清晰的驻村方向。
我深知,重振信心是破局关键,而党建引领是核心引擎。于是,我定期组织“跟党走、感党恩”主题活动,结合三八妇女节、重阳节等契机举办全村性庆祝活动,聚拢人心。在支部大会和村民大会上,我传达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通报年度工作计划与进展,用实干蓝图驱散阴霾。
争取5万元资金,打造村活动室宣传阵地;发现图书和设备短缺后,及时向“娘家”单位汇报,筹集捐赠图书200余册、办公设备一套,夯实了基层堡垒。
温暖,是凝聚人心的粘合剂。我格外关注困难群众,定期送去生活慰问品,并积极购买村民的虫草、天麻、花椒等农产品,助农增收。针对村内患病老人,协调兄弟帮扶单位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进村义诊,为老人体检,守护健康。同时,促成局第二党支部与村党支部结对共建,为村党建注入专业力量。
单一产业难以抵御风险,多元化发展势在必行。我组织村两委和致富带头人外出“取经”——奔赴乐山犍为考察肉兔养殖、阿坝小金学习生菜种植,并就近向“美人脆”苹果种植先进村请教经验。
我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到村授课,手把手指导种植、修枝、培肥技术,让希望的嫩芽在村民心中萌发。
此外,积极对接协鑫集团实地考察,探索利用村域光照优势发展光伏项目,拓宽产业路径。
针对花椒滞销难题,我利用节假日化身“推销员”:菜市场摆摊、上门推销、对接企业收购……累计助销花椒3000余斤,销售额超8万元,让村民实实在在尝到增收甜头。
“小邱,我们这里条件差,连办婚宴都只能在露天搭架子,没个像样厨房,你吃得惯吗?”杨书记的无奈深深触动了我。村活动室配套设施缺失,是村民心中的遗憾。我立即向上汇报,最终争取40万元专项资金,建成包含厨房、垃圾池、储物间、卫生间等配套设施。新厨房落成那天,杨书记紧握我的手,古铜色的脸庞在阳光下泛着光,笑容灿烂:“小邱,你做到了!真太感谢了!”那一刻,所有的奔波都值得。
入夜的山村,漆黑一片,安全隐患令我忧心。经多方联系和不懈努力,最终获得中华慈善总会支持,捐赠100盏太阳能路灯。当灯光次第亮起,阿娘寨成为了丹巴“最亮的村”,也点亮了村民归家的路。
此外,协调60万元资金,为村内约2.5公里险峻道路安装安全防护栏,保障村民出行安全。
争取县农牧局支持,完成39户无害化厕所改造,提升卫生环境,改善村容村貌。
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成都局作为省直定点帮扶单位,始终是阿娘寨最坚实的依靠。近年来,局里精准施策帮助丹巴县协调推进梭坡-中路美丽乡村路项目(预计补贴7800万元),根治烂水湾道路顽疾,目前工程已启动;推动实施增减挂钩项目跨省交易,为县财政创收近200万元;协调省电力公司,助力解决光伏项目落地及电网升级难题;多次派出青年突击队赴丹巴,在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报批等关键领域提供专业指导;通过工会、食堂采购等渠道,多措并举尽可能地购买丹巴县特色农产品,同时发动干部职工主动自费采购,形成合力。
如今,阿娘寨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几年前栽下的“美人脆”苹果苗,枝头已孕育着累累的希望,即将迎来首次挂果——这标志着村庄正从外部“输血”向自主“造血”的华丽转身。在有限的驻村时光里,能为乡亲们踏踏实实做些实事,见证他们脸上绽放的幸福笑容,这便是对我工作最深沉的褒奖与肯定。点亮阿娘寨,不仅点亮了夜晚的道路,更要点亮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未来。我的足迹留在这里,而阿娘寨新生的故事,仍在青山绿水间续写。
(作者: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成都局派驻甘孜州丹巴县半扇门镇阿娘寨村驻村队员 邱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