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清晨的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药商望着冷清的摊位摇头感叹:“淡季真的淡!”本该休养生息的时节,市场陷入更深的僵局。
川芎包地大户蹲在田埂上,捏着刚挖出的根茎喃喃自语:“去年还想着靠它盖新房,今年连化肥钱都快挣不回来。”他的账本清晰记录着残酷现实:2022年川芎价格42元/公斤,如今只剩15.5元,三年暴跌62%。
在江西泰和,车前子种植户李大姐的境遇更惨。2022年她种5亩车前子卖了5万多块,今年毛货价格从110元跌到17元/公斤,三亩地的收入扣除成本后净赚不到1000块。“要是请人采收,直接倒贴钱!”她苦笑道。
2025年的中药材市场,正经历一场刺骨的寒冬。走进任何一处药材交易市场,都能感受到刺骨的寒意:多数商家紧捂钱袋谨慎观望,终端需求持续萎靡,多数品种价格在“二次”甚至“三次”跌价中不断探底。
触目惊心的价格滑坡席卷整个行业。元胡价格从110元跌至54元,半夏从110元暴跌至42元,五味子从82元跌至35元。车前子更是从110元/公斤的历史高价坠落至20-21元,暴跌81%。
连曾经风光无限的明星品种也难逃厄运。连翘价格从270元跌至50元,跌幅超80%;猫爪草从900元高位顺利跌进百元大关。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药农破碎的生计梦。荆芥种植户几乎全线亏损,下乡“点地块”收购价从初期1000元降到500-800元,连地租都收不回来。
金银花基地的日子同样不好过。“除了部分刚产新就出货的,绝大多数基地都赔钱,”一位采购商透露,“现在很多基地弃种或改种其他作物了”。
盲目扩种引爆产能炸弹。前几年药材价格疯涨时,产区和非产区都疯狂扩大种植面积。中药材天地网数据显示,2024年常用中药材产能已超500万吨,预计2025年种植面积将突破4500万亩,产能接近600万吨,过剩率或高达40%。
以元胡为例,在连续高价刺激下,不仅主产区扩种,河南等新产区也大面积扩增,导致今年产新后价格直接腰斩。板蓝根产区逐步转移到新疆等非道地产区,无序扩种导致产量激增,库存积压严重。
需求端持续萎缩。在供应放量的同时,需求端却不断走弱。2024年中成药营收同比下滑2.3%,中药饮片利润收缩6.9%。传统用药淡季叠加天气炎热,终端实销进一步下滑。
一位广东药房负责人坦言:“价格走低并未引发市场热情,本土消费较为实在”。
政策收紧挤压利润空间。医保控费政策下,集采常态化导致中药企业采购成本被大幅压缩。二季度集采涉及市场规模超300亿元,药品平均降幅达68.98%,部分产品降幅超90%,最高降幅甚至达97.48%。
7月以来,多省启动中成药价格治理工作。广西对169个中成药直接要求降价,超出最低价3倍的列为黄线倍的列为红线。这种价格治理比集采更能立竿见影地挤压价格水分。
木香:云南产区产量锐减至5000吨,库存成本高企,持货商惜售,当前报价24~25元/公斤,若需求回暖可能反弹;
麦冬:虽种植面积扩大30%,但优质货价格坚挺(120~130元/公斤),新版药典对品质要求趋严,道地药材或成“硬通货”;
桂枝:集采政策推动下,产新期商家寻货增多,行情逆势上涨,短期或成市场“黑马”。
当多数药材在价格泥潭中挣扎时,一批走生态种植、品质路线的中药材基地却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溢价空间。
在云南普洱思茅区,淞茂谷林下中药材基地采取立体空间仿野生种植模式,不施化肥农药,水分依赖自然雨水和丛林山泉。这种模式维护了原始森林生态,还使药材有效成分接近野生品质。
基地负责人介绍:“我们依托3320亩林下种植,严格按照**GAP认证标准管理**,确保药材绿色有机、品质上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1000余户农户发展林下种植,户均增收超4万元。
在四川平昌县大茅坪基地,“林药共生”复合种植模式创造奇迹。该模式林下标准化种植淫羊藿、玄参等中药材500亩,发展林下仿野生种植1600亩。
基地采用生态种植模式,减少人工干预,亩均化肥、农药施用量低于县域平均水平20%,亩均产量却预计可高于县内平均水平38%。
更关键的是,基地建立了中药材生产质量追溯体系,实现“种、管、收、储、运”全过程关键环节可追溯,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可达98%以上。
技术突破也为珍稀药材开辟新路。阜阳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与阜阳师范大学联合实验基地在冬虫夏草人工培植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团队研发的“基于大数据的菌类自动化栽培系统”,将人工培植存活率提升至82.3%,且活性成分与野生虫草无显著差异。
警惕“追着高价跑”的陷阱。2022年川芎、车前子涨到天价时,很多人跟风扩种,结果现在亏惨了。高价往往意味着风险——价格越高,种的人越多,未来跌的风险越大。
分散种植降低风险。“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可以尝试“主种1-2个稳当品种+搭配1-2个小品种”,如川芎+艾草,车前子+金银花。市场跌了这个,还有那个撑着。
精打细算成本账。包地大户尤其要注意成本控制。川芎副产区包地成本3000多/亩,现在16元/公斤的价格根本承受不住;但主产区散户自己种、自己收,成本低,还能赚点。“省一块,就是赚一块”成为当下药农的生存哲学。
关注政策风向标。随着新版药典出炉,对药材质量标准进一步提高,市场货源不佳者愈加无人问。国务院《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道地药材种植,打击囤积炒作,推动“优质优价”。
中长期看,行业将出现分化调整。随着政策调控效应显现,道地药材通过“产地仓”模式稳定供应,减少价格波动。同时,中药集采加速行业整合,龙头企业通过成本控制提升竞争力,行业集中度提高。
低端产能将逐步出清,小型种植户和贸易商因利润微薄可能退出市场,行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中药材市场的寒冬终会过去,但能等到春天的必将是那些提前准备、理性种植的人。四川平昌大茅坪基地的“林药共生”模式实现了每亩林地综合效益提升2倍以上的奇迹。云南普洱的药农在生态种植中找到了出路,户均增收超4万元。这些星星之火,或许正是照亮整个中药材产业未来的曙光。
来源:高久恒说草药。高久恒说药材中医药产业服务平台--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的中医药行业创业(奋斗者)平台,我们将全心全意为中医药事业及创业者服务。
来源:Lily美食谈免责声明: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
男子离婚每月支付1000元抚养费,3年后发现儿子与自己相貌差异较大,亲子鉴定显示儿子非亲生子,法院判了!
3年来按月支付抚养费,一心呵护着“自家娃”,一份鉴定报告却突然颠覆认知——孩子和自己没有半点血缘关系。这场反转剧情,不是电视剧的狗血桥段,而是真实发生的抚养费纠纷。当婚姻里的“谎言”被戳破,已付的抚养费能否追回?陈某(男)与林某(女)于2015年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子小林。
援助不了一点,一点也不能援助,白眼狼不值得同情。#菲律宾 #搞笑 #幽默段子 #一人分饰多角 #嘿嘿先生
她才五岁,却是我这辈子最好的旅伴 #亲子旅行 #爸爸带娃 #混血宝宝黄允知 #记录生活 #骗你生女儿
当地时间当天7时41分左右,日本鹿儿岛县吐噶喇列岛近海发生4.3级地震#地震
父子俩被困电梯近半小时,称打急救电话时被物业回应“你不要再打了好不好”
付先生在嘉兴做装修生意,他说7月21号有一批板材要送到业主家,结果在乘坐电梯时出现意外,他和15岁的儿子被困在了电梯里。付先生:把板材放到电梯里以后,负一层,我和我家小孩进去以后,电梯已经运行,门也关掉了,到一层就停掉了。
上海紧急提醒:不要投喂!近100个小区都发现了,有市民吓坏,成群结队出现,看得心里毛毛的
晚上八点多,佘山九里小区昏暗的路上,彭晓突然接到同为志愿者的妈妈的电话:“我看到一只!在熊猫雕塑旁边!”激动的她立刻奔向发现点位,十几米外的草坪上,一双绿色的眼眸闪现,回应手电筒的照射。
大二医学生飞机上救人被质疑“无执业资格”,当事人称已在急诊见习半年,律师解读
近日,一名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的大二学生在飞机上救人的事情引发了网友关注,有网友称其见义勇为,也有网友质疑其“临床知识匮乏、没有执业资格”,当事人孙毅杰将当时救人的详细过程发布到了腾讯新闻热问平台。
7月22日,有网友发帖表示疑问,“天猫娃哈哈旗舰店被卖掉了吗?今天打算买娃哈哈矿泉水,找到之前的购买记录,点进店铺发现店铺名称叫同源康食品专营店,怎么回事?一脸懵。”
高久恒说药材产业平台联盟负责人 中药材职业经理人 中药材“产,供,加,销”产地直供一体化运营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