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中国大陆)官方网站-必威助力健康新生活

沃土耕新处擎起致富伞-必威

400-885-4523

行业新闻

沃土耕新处擎起致富伞

发布时间:2025-07-13点击次数:

  

沃土耕新处擎起致富伞(图1)

  黑土地上,科技的翅膀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模样。近年来,我市各地立足资源禀赋,以智慧农业为引领、生态种养为抓手、特色种植为支点,构建起多元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让古老的土地迸发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沃土耕新处,擎起致富伞。桦南县因地制宜发展大棚产业和庭院经济,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共富路径。

  走进柳毛河镇北柳村,28栋现代化果蔬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翠绿的油豆角藤蔓顺着吊绳肆意生长,长势喜人。村书记介绍道:“我们采用绿色种植技术,每个大棚保底产量2000斤,油豆角品质优良,在县里市场供不应求。”

  除了蔬菜种植,北柳村还发展特色林果产业。1800株桃树与1800株苹果树已扎根沃土,预计三年后进入丰产期,将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这种“短平快”与“长远效”相结合的产业布局,确保了村民收入的稳定性。

  “以前在城里打工,离家远又辛苦。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收入不比城里差,还能照顾家人。”村民刘红兰的这番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该项目已带动61户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户均年增收超过8000元。村干部徐文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大棚产业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强村富民。”

  在梨树乡永利新兴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40余栋育秧大棚完成“二次创业”。原本在水稻育秧结束后闲置的大棚,现在种满了辣椒、黄瓜等时令蔬菜,一垄垄菜苗在阳光下焕发勃勃生机。

  “水稻插完秧,大棚就闲着,看着都心疼。现在合作社带着我们种反季节蔬菜,每亩能多赚3500多元。”村民王大哥一边给辣椒苗浇水,一边高兴地说。合作社创新“水稻+蔬菜”轮作模式,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合作社负责人刘大勇介绍,通过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采购、统一销售渠道的“三统一”模式,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降低了生产成本。目前,该项目带动10余户农户稳定就业,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还解决了村里20多名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

  石头河子镇八一村的“菜园革命”令人眼前一亮。这个毗邻八一水库的村庄,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创新“农旅经营+生态菜园”发展模式,让60亩闲置宅基地和小菜园变身“聚宝盆”。

  村党支部发挥引领作用,免费为农户发放“花将军”油豆角种子,组织党员技术骨干全程指导。通过“早熟、中熟、晚熟”三期错峰种植,巧妙抢占市场空档期。

  村民李大爷乐呵呵地说:“现在我们的蔬菜通过电商平台直接卖到城里,价格比原来高了三成。”

  在农文旅融合方面,村里打造了集种植展示、采摘体验、农家乐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铺设红砖步道126米,建设创意农业景观10处,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

  “周末带孩子来体验农田耕作,既有趣又能学到知识,增加了孩子的体验感。”来自县城的张女士对这里的采摘体验赞不绝口。

  五道岗乡林发村的庭院经济同样让人耳目一新。村里将75亩房前屋后闲置地统一规划,打造成特色种植基地,2.6万株特色作物幼苗承载着村民的致富希望。

  “从挖坑、放苗到浇水、覆膜,每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村民李大娟在技术员指导下进行田间管理。村里与农科院合作,引进优质高产品种,预计亩产可达2200斤,是传统作物的1.5倍。

  通过“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里已与多家商超签订订单协议,形成稳定的产销链条。脱贫户王大爷对记者说:“我家8分地的庭院,去年纯收入就有4000多元。”目前,该项目带动脱贫劳动力人均增收1200元,真正实现了“小庭院大效益”。

  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桦南县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共富之路。如今,行走在桦南的乡间田野,处处都能感受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勃勃生机,彰显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以前种水稻,一亩地得灌900立方米水,现在用智能系统,450到500立方米就够了,稻子长得还更壮实!”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站在田埂上,看着手机里实时更新的灌溉数据,脸上满是欣慰。

  这位有着数十年种植经验的“老把式”,如今成了智慧农业的“尝鲜者”。通过远程控制的智能灌溉系统,他不仅省下了大半人力,更实现了根据水稻生长周期精准调节水量,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

  “信息化平台就像给土地装了‘神经中枢’,作物长势、病虫草害情况一目了然。”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稻站站长朱岩介绍道。智慧农业与生产的深度融合,不仅让管理更高效,更推动着农业生产向标准化、精准化转型,为丰产丰收筑牢了根基。

  眼下正值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在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田里,一场农业科技变革正在悄然上演。无人机正在进行飞航作业,撒播肥料。相较于传统人工施肥,无人机展现出了显著优势,不仅施肥更均匀,还大幅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在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水田里,伴随着嗡嗡的轰鸣声,无人机轻盈掠过水面,将肥料均匀播撒在稻田中。短短几分钟,便完成了以往人工数小时的工作量。“刚开始还担心这‘铁家伙’撒不准,没想到比手还‘机灵’,量控得匀,心里特踏实。”合作社成员杨春红的话道出了农户们的共同感受。

  据测算,无人机一次可装载100公斤肥料,单台日作业量达1200亩,仅需2名飞手操控。对比传统模式,200亩水田的施肥工作,从前需10人耗时一整天,人力成本超千元;如今成本直降80%,效率却提升20倍以上。

  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羽介绍道:“目前示范园区已实现变量机插侧深施肥,下一步将结合卫星遥感与作物长势数据,开展无人机变量施肥示范,让肥料利用率再上一个台阶。”

  在砚山镇翻身村的稻田里,一场“稻虾共生”的生态好戏正在上演。经过田埂加高加固、防逃网安装等标准化改造,40亩稻田成了小龙虾与水稻的“共生家园”。镇村干部与农户们小心翼翼地将4.75万尾虾苗放入田中,看着虾苗欢快入水,大家眼中满是期待。

  “虾稻共生是个宝,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村民们算起了生态账:小龙虾以稻田里的害虫、杂草为食,排泄物成为天然肥料,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水稻则为小龙虾提供栖息环境,形成良性循环。这种模式不仅让土地利用率提升一倍,更让每亩地在水稻收益之外,再添一份小龙虾的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走进大榆树镇庆胜村的庆隆蔬菜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大棚排列整齐,香瓜种植区里,金黄圆润的果实挂满藤蔓,浓郁的瓜香扑鼻而来。

  “我们引进的香瓜品种,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皮薄肉脆、甜度高,一上市就被抢着买。”合作社理事长杨士玲笑着说,今年不仅香瓜新增了多个品种,西瓜也有爬蔓、吊蔓等不同类型,满足了市场多样化需求。

  特色种植的“火”,还得益于销售渠道的创新。合作社探索电商直播模式,镜头对准大棚里的新鲜果蔬,主播们热情介绍种植过程与产品特点,吸引了大批线上粉丝。“线上订单不断,线下还有游客来采摘,今年收益比往年翻了番。”杨士玲说道,“电商让‘土疙瘩’里的宝贝走出了乡村,成了城市消费者追捧的‘香饽饽’”。

  从智慧农业的精准高效,到生态种养的循环共生,再到特色种植的多元创新,富锦市在黑土地上写下了现代农业的新篇章。科技赋能、生态优先、特色引领,三大路径交织成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向着更高效、更绿色、更富有的未来稳步前行。

  七月的桦川县苏家店镇兴光村,暑气渐浓,树莓基地里,翠绿的枝蔓已挂满饱满的果苞,在晨露中泛着微光。

  基地负责人张殿宇正忙着加固防鸟网,为即将到来的采收季做最后准备。这片由张殿宇夫妇打造的 “红宝石” 产业园,即将迎来从8月初持续至10月初的黄金采摘期。

  “去年种了22亩收了18吨左右果实,今年扩种把周边9户人家的屋后菜园也盘活了,一共种了30.5亩树莓。” 张殿宇踩着露水走进基地,随手拨开叶片向记者展示,“菜园地块零散,以前种点蔬菜自给自足,现在整合起来种树莓,每亩效益比传统作物高3倍。”

  “种植树莓收益挺好,但鲜果常温只能放3天,冷冻后保质期延长到6个月,运输到县里冷库,运输费用加上租冷库费用也不少。” 张殿宇指着自行投入20余万元建造的冷库说,建造在自家边上,不仅能储存当季树莓,还可为周边农户提供冷链服务。目前,他已与多地的食品加工厂签订冷冻果供货协议,彻底破解了“卖果难”问题。

  采访时,脱贫户王阿姨正在给果枝撑绳,她笑着算起了增收账:“采摘季每斤成熟果2元工钱,两个月能挣3500元到4000元。” 像王阿姨这样的务工人员村里有20人,户均增收3500元。

  从零散菜园到规模基地,从鲜果难储到冷链畅销,兴光村的树莓产业正以 “土地整合 + 冷链保障 + 联农带农”的模式,为乡村振兴铺就一条“红色致富路”。

  近年来,汤原县胜利乡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以产业发展为抓手,锚定特色养殖赛道,将“鹅产业”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全力推动鹅产业焕发新活力。

  在胜利乡居德村林凡全家的大鹅养殖基地里,林凡全手持食盆穿梭其间,时而投喂饲料,时而添换清水,动作娴熟而专注。灵动的鹅雏与忙碌的身影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乡村和美、农民富足的鲜活图景。望着眼前这群憨态可掬的“致富希望”,林凡全满脸的喜悦:“这些鹅可是我的‘金疙瘩’,每天都得精心照料,半点不敢马虎。”

  林凡全养殖肉鹅已有4年,从最初的养殖“小白”,到现在的养鹅大户,他已经尝到了养鹅带来的甜头。谈起自己的养鹅事业,林凡全难掩喜悦之情:“这几年大鹅的市场非常好,大鹅的鹅羽、鹅绒、鹅肉的价值都很不错。今年我养了1.2万只,到年底预计能卖120万元,收益能达到30万元。”这份成绩单,不仅是他辛勤耕耘的见证,更成为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的鲜活样本。

  作为产业发展的另一精彩注脚,胜利乡福隆村精准把握产业趋势,以“南鹅北养”为战略支点,全力打造狮头鹅特色养殖产业,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6月,我们从富锦引进首批300只狮头鹅种鹅苗。为保障鹅苗健康成长,我们精心搭建恒温育雏室,科学规划鹅草种植区,并定期邀请养殖专家开展疫病防控培训,全方位探索狮头鹅在本地养殖的可行性。目前,棚室内的狮头鹅雏平均体重已达2.5公斤,生长状况良好。这批种鹅苗现在已经转入室外养殖,到12月份便可达到出栏标准。”福隆村养殖基地负责人何平说道。

  胜利乡紧扣“一村一品”发展战略,以培育特色产业为核心,创新联农带农模式,持续延伸大鹅产业链条。通过强化政策扶持、优化技术指导、加大品牌宣传等举措,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吸引更多农户投身特色养殖,以产业兴旺带动群众增收,以产业振兴赋能乡村发展。

  近日,同江市一处现实版“QQ农场”———富国村生态园,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这个集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特色养殖于一体的生态园,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天然氧吧”,更成为了当地激活乡村资源、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的生动实践。

  走进富国村生态园,一幅悠然自得的田园画卷映入眼帘。清澈见底的鱼塘旁,垂钓爱好者们手持钓竿,享受着静待鱼儿上钩的乐趣。不远处的小菜园里,各类新鲜蔬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而在林下养殖区内,鸡鸭鹅猪等家禽家畜自在觅食,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图景。

  “这里的鱼种类特别多,而且环境也很好,凉风一吹,坐在这里钓鱼特别舒服。钓完鱼后,还可以在这里吃饭,体验非常棒。”游客方德海在体验过垂钓后兴奋地说道。

  富国村生态园的特色养殖项目无疑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在45亩的林地中,80多只优质猪崽在天然野生植被的环绕下自由放养,形成了独特的林下养殖模式。此外,生态园还创新推出了“互联网+认养+溯源”模式,让认养人可以全程追踪香猪的生长情况,从而收获如同经营现实版“QQ农场”的乐趣。

  富国村负责人赵启威介绍:“为了推动乡村振兴,也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我们打造了这个生态园。生态园利用猪粪来发展特色水稻种植,同时养殖鸡、鸭、鹅等家禽家畜。此外,还有45亩地的鱼塘,供游客垂钓。香猪养殖项目现在经营得很好,每天都有专人进行喂养。欢迎大家来认领香猪,体验养殖的乐趣。”

  富国村田园生态综合体项目是近年来临江镇致力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生动写照。此项目不仅有效拓展了村民的收入渠道,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旅游发展。年初以来,镇党委以产业收入清零行动为契机,指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富国村依托丰富的天然水面资源和林地资源,打造林下养殖认养、垂钓、采摘、农家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区域,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全镇各村也是依托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打造了文旅综合体、小龙虾养殖、冷水鱼养殖、红菇茑种植等多种产业项目,逐步实现一村一品、一镇多品。必威-官方网站首页必威-官方网站首页

全国服务热线:

400-885-4523

以品质赢得客户满意口碑
扫一扫
添加公司微信

Copyright © 2024 必威虫草种植园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0069747号

关注

联系

13698585696

联系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