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他们心有精诚、手有精艺,他们执着专注、创造创新,他们是劳模工匠,是闪耀古城的时代新星!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封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特开设《劳模匠星耀开封》专栏。即日起,我们将与您一同走近劳模群体,聆听他们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的非凡篇章,感受他们拼搏奋进的时代风采。通过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全市职工以劳模为榜样,精研技术、锤炼本领,为推动开封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让我们共同聚焦这些闪耀的劳模之星,见证榜样力量,汇聚前行动能!
在开封市祥符区的广袤田野上,有这样一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38 年来,她将全部心血倾注于这片黄土地,视庄稼如 “孩子”,用专业与坚守书写着现代农业的生动篇章。《榜样》专栏,带您认识农民的贴心人 —— 董海英。
“现在小麦进入籽粒形成期,是形成产量最关键的时期,一定要注意防病、防虫、防干热风……”
在开封市祥符区八里湾镇姬坡村的田间地头,董海英正耐心地向农户讲解小麦防控要点。种粮大户张新春听得入神,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关键信息。
张新春回忆道,“董老师带我去看她种的示范田,事实证明,适当地种稠点不仅能增产,操作还不麻烦。第二年我就采用了密植技术,亩产量达到 1600 多斤。”
为此,她大力推动示范体系建设,将百亩示范田打造成科技转化的 “露天实验室”。“我们通过建立示范田,让大家亲眼看到新技术带来的增产效果。”
董海英介绍,在推广玉米耐密品种并适度密植时,团队先种植示范田,邀请农民实地参观,用真实数据说话。同时,开展培训活动,详细讲解新品种及配套新技术的原理和优势,逐步让农民接受并采用新技术。
她独创的 “学习、借鉴、试验、示范、推广、跟进、配套” 的 “七步走快推模式”,成功构建起科技入田的完整闭环,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效路径。
面对突发自然灾害,董海英带领团队建立起 “云端 + 地头” 的快速响应机制。线上,依托 “云上祥符” 和微信群等平台,为农民提供咨询和远程指导,及时发布农事提醒和种植管理技术;线下,灾害发生后迅速深入田间,帮助农民解决土壤肥料流失、病虫害防控等实际问题。
开封市祥符区万隆乡中岗村的董圆圆深有感触。她家有 20 多个大棚、100 亩地,主要用来繁育红薯苗,种植着西瓜、红薯、蔬菜等。今年 4 月上中旬的大风天气,由于董海英提前通过手机提醒并指导加固大棚,她家的农作物几乎实现零损失。
“手机里有云上祥符、还有董老师的微信,一有刮风、下雨、下雪、高温、低温、病虫害,董老师都会提前提醒,告诉我咋防护、咋管理、咋补救。” 董圆圆感激地说。
站在现代农业与生态保护的十字路口,董海英带领团队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创新推出“有机肥 + 生物菌剂” 组合方案。
如今,试验示范区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均达到 90% 以上。
“我们通过推广精准施肥、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有机肥和化肥合理配合、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等技术,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减少化肥和水资源的使用。”
董海英表示,还要拓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途径,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增加农民种植收入,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38 年的坚守,董海英在黄土地上播撒科技的种子,用行动诠释着对农业的热爱与担当,她的故事,正是现代农业发展征程中最美的注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