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浙江文化和旅游总评榜,已经构建了一套科学严谨的行业权威评价体系,已成为浙江省内首屈一指的行业榜单。
本届总评榜首次引入文旅大数据评价体系,将浙报集团数据库和OTA平台、社交平台的数据纳入“平台数据”,打造了一套媒体独有的评价体系,用更加权威和有公信力的数据洞察2024年“文旅+”市场。
这些传播数据,不仅透露了文旅“破圈”和“长红”的密码,更能帮助各地寻求更大的流量和更多的爆款,抢占新型文旅高地。
本届总评榜“平台数据”的数据源来自飞猪、去哪儿、同程、抖音、小红书、微博、主流媒体等,其中第三方交易平台根据搜索量、热度等同口径提供了项目指数,社交平台则根据发布量、账号量、点赞量等同口径形成了热度指数。
例如,西塘古镇主打“水乡沉浸体验”,去年在社交平台拥有481.6万条作品,在高能景区榜单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得分5.11(满分5.5),位居全省第二;主打影视IP和沉浸式玩法的横店影视城,在社交平台上有55万条内容,其中84.5%和“偶遇明星”相关,同时横店影视城在第三方交易平台上的项目指数高于平均值300%。可以看出,高质量的传统文化体验和“追星式旅游”,始终是景区不过时的流量密码。
2024年,治愈系古村落成为热门目的地。桐庐的石舍村凭古道徒步、避世治愈的标签,收获了超过3万篇的社交平台内容,在第三方交易平台上的项目指数也高于平均值200%。可见,社交平台作为“种草力放大器”,激发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最终转化为线下流量。
无特色,不“长红”,是社交媒体时代的文旅流量密码。这一点,在文旅宣推创新策划案例榜单中尤为明显。
杭州余杭区的“美好余杭 抖转新遗”新媒体创意营销项目,主要依托抖音的短视频优势,通过创意视频、互动话题、直播专场等引发全民参与热潮。记者发现,虽然这个项目的抖音账号数只占社交平台总账号数的69.7%,却贡献了82.6%的作品数、92.8%的点赞量和91%的转发量。据余杭文旅统计,截至2024年12月,该项目的全网线亿。
除了重点“投喂”,有的推广项目也选择面面俱到。鹿城区的“‘我在鹿城过个夜’百V打卡线上推广活动”,邀请文旅达人在各大平台以短视频、图文游记、种草攻略等方式同步“发声”,抖音和小红书分别贡献47.8%和39.3%的作品量。值得关注的是,视频号和微博以12%的作品量,贡献了20%的转发量,可见平台的社交功能优势在宣推中同样重要。
在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主流媒体的专业报道、资源整合和内容创新尤为重要,始终发挥着“定音锤”“风向标”的关键作用。2024年宝藏小城出圈,主流媒体始终跟进观察、持续总结文旅发展特色路径。
比如,义乌市持续打造“义乌好好逛”文旅IP,获得了1936家主流媒体的4.6万篇相关报道,占宝藏小城榜单报道总量的40.3%。当地探索的“商贸+文旅”的发展模式,被许多媒体总结为“有生意更有生活”的新型文旅模式。
绍兴越城区凭借“黄酒研学+非遗体验”“前店后厂”等创新模式,不断激活古城文化基因,持续验证文旅新路径,在主流媒体曝光量增长了200%。浙江日报对越城区这一模式的评价是:“以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为方向,探索了一条‘人文经济学’区域发展新路径。”
文旅产业发展到今天,早已经跳出了单一产业的发展界限。过去一年里,许多文旅新业态还借助各种资源,“以点带面”推动所在地的整体发展。
例如,常山有一座由老旧羊棚改造的“羊棚咖啡”,当地将70%的内容投放在主打攻略内容的小红书上,打出“山上咖啡馆、疗愈生活”的主题攻略,顺带推介了所在村庄路里坑村的三衢艺术馆、岩洞餐厅、面包窑书房等业态,去年共接待游客15万人次,带来600万元收入。
在这个数据驱动文旅“长红”的时代,“文旅+”的不断创新,让每一份创意皆可度量,每一处山水皆成流量。